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讓人捉摸不定,是不是跟您手上的錢包一樣,也覺得有點「溫度」不穩呢?說到溫度,其實財經市場裡也有個類似的概念,那就是中央銀行(央行)的「升息降息」大戲!這場大戲可不只是新聞頭條上的數字遊戲,它對我們的日常消費、房貸、存款,甚至未來薪水袋的厚度,都有著你想像不到的「升息降息影響」!

您可能會問,什麼是升息降息?不就是銀行利率變高變低嗎?這有什麼了不起的?嘿,事情可沒那麼簡單。它就像是中央銀行手裡的一個巨大水龍頭,透過調整「基準利率」,來控制整個市場的資金水位。當水位太高,經濟可能過熱,物價飆漲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通貨膨脹」魔王現身時,央行就會「升息」,把水龍頭關小一點,讓錢變貴,抑制大家花錢的衝動。反之,當經濟活動低迷,大家口袋緊縮,甚至出現物價下跌的「通貨緊縮」危機時,央行就會「降息」,把水龍頭開大,讓錢變便宜,鼓勵大家多借錢、多消費、多投資。

別看這個水龍頭好像很單純,它可是央行用來維持經濟穩定、促進經濟成長和充分就業的兩把刷子。舉例來說,我們常聽到新聞說「升息一碼」或「降息半碼」,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在金融術語裡,「一碼」等於零點二五個百分點(也就是二十五個基點),而「半碼」自然就是零點一二五個百分點了。像美國聯準會(Federal Reserve, Fed)每次調整通常就是一碼起跳,而台灣中央銀行(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(Taiwan))則比較溫和,最小調整單位是半碼。
說到升息,這幾年大家應該很有感吧?從二零二二年三月開始,美國聯準會為了對抗飆高的通貨膨脹,可是大刀闊斧地連續「升息」了十一碼!一下子就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(Fed Fund Rate)從幾乎零的水平,拉高到五點二五至五點五零個百分點的區間,真是讓人捏把冷汗。台灣央行也沒閒著,近兩年也跟著升息了六次,把重貼現率拉到了二點零零零個百分點。當央行啟動升息模式,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「升息降息影響」呢?
首先,如果您有房貸或車貸,升息就像是房貸帳單上多了一隻無形的手,悄悄把您的月付金額往上拉。假設您背了千萬房貸,每次升息半碼,每個月可能就要多繳好幾百塊,一年下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。對於想買房的朋友,房貸利率變高,也讓購屋負擔沉重許多,房市的熱度自然就會降溫。
再來看看我們的投資市場。升息代表市場資金成本提高,企業借錢擴張的意願會降低,獲利空間可能被壓縮,這對股市來說通常不是什麼好消息,股價可能因此下跌。想像一下,當銀行的定存利率越來越高,是不是會吸引一些原本在股市裡衝鋒陷陣的資金,乖乖回歸銀行懷抱?這也就是為什麼升息期間,股市往往會承壓。不過,對於債券市場來說,升息會導致現有債券價格下跌(因為新發行債券的殖利率更高),但對於想進場買新債的朋友,未來可以期待更高的殖利率喔!

當然,升息也不是百害而無一利。對我們這些把錢存在銀行裡的「定存族」來說,升息就是個好消息!您的存款利息會增加,放在高利數位帳戶(Digital Accounts)裡的錢也能享受到更甜美的報酬。另外,升息也可能吸引外資流入本國,推升本國貨幣的匯率,讓您出國旅遊時感覺更有「身價」!
但是,風水輪流轉,有升就有降!正當大家還在適應升息緊縮的步調時,二零二四年九月十八日,美國聯準會突然宣布「降息」兩碼,將基準利率降至四點七五至五點零個百分點區間,讓市場眼睛為之一亮!根據聯準會九月會議的資料,他們甚至預計二零二四年會再降息兩碼,二零二五年降四碼,二零二六年再降兩碼!這被視為一種「預防性降息」,意思是在經濟還沒真的掉到谷底前,先給點甜頭,避免硬著陸。那這降息,又會帶來哪些「升息降息影響」呢?
降息的好處,就是讓錢變便宜了!對於有貸款的朋友來說,恭喜您,每個月的還款負擔可能會減輕一些。對於想買房或換車的朋友,房貸、車貸利率降低,刺激了購屋、購車的意願,這對房市和車市來說,通常都是一劑強心針。
投資市場在降息環境下,通常會呈現另一番景象。由於借貸成本降低,企業更容易取得資金擴張,營運成本壓力也減輕,這有助於提振獲利,所以股市往往會受到激勵而上漲,甚至有機會看到資金湧入高風險的加密貨幣市場。債券市場也會因為利率下降,讓現有債券的價值上升,新發行債券的利率則會下降。
不過,降息也不是沒有風險。當利率過低,存款利息微薄,資金可能就會從銀行外流,尋求更高報酬的投資標的,這可能會推升資產價格,甚至導致資產泡沫化。此外,如果降息過猛,刺激過頭,可能又會讓「通貨膨脹」魔王再度現身,物價再次飆漲,導致民眾購買力下降。對於台灣,央行總裁楊金龍先生已經表示,短期內不會有降息動作,因為台灣的貨幣政策會持續偏向緊縮,主要還是看台灣的通膨狀況和美國聯準會的動向而定。
那麼,央行究竟是怎麼決定升息還是降息的呢?這就像在玩一場複雜的「經濟數據」魔術。他們會密切關注各種經濟指標,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「通貨膨脹率」和「就業率」。
「通貨膨脹」指的是物價持續上漲的速度,而不是物價本身有多高。衡量它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(Consumer Price Index, CPI)。當CPI持續攀升,意味著您手上的錢越來越不值錢,同樣的錢能買到的東西變少了,這時候央行就可能出手升息來抑制通膨。國際上普遍認為,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溫和通膨水準,對經濟是比較健康的。但如果物價飆漲到失控,那就是惡性通膨,會讓經濟一團混亂。更可怕的是「停滯性通膨」,物價高漲的同時,經濟卻停滯不前,失業率也居高不下,這對央行來說簡直是噩夢。
除了通膨,央行也會緊盯「就業數據」。升息雖然能抑制通膨,但也可能增加企業成本,讓企業不敢擴張,甚至裁員,進而影響就業率。反之,降息則有利於企業擴張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所以,央行在做決策時,可不是只看單一數據,而是要像個老練的偵探,綜合分析通膨、就業、經濟成長等各種線索,才能做出最平衡的判斷。像是聯準會每年會召開八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, FOMC)例行會議,每次會議都是這些數據與決策的綜合體現。
回顧台灣的歷史,我們也經歷過幾次升息降息的考驗。例如,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五日,台灣央行曾降息半碼來刺激經濟;而在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九日,為了應對當時的疫情衝擊,也降息了一碼。相反地,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七日,央行則升息了一碼,來對抗當時逐漸升溫的通膨壓力,最近一次的升息則是二零二四年三月二十二日,又升了半碼。這些歷史軌跡都說明了,央行的決策總是動態調整,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情勢。
那麼,身為一個普通民眾,面對這些「升息降息影響」的波動,我們該如何聰明應對,才能穩住自己的荷包呢?
首先,審慎評估您的財務狀況。 如果您身上背負著高額的浮動利率貸款,無論是房貸、信貸還是車貸,都應該仔細計算升降息對您的月付金影響,提前做好資金規劃。您可以運用銀行提供的信貸試算工具,預先掌握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。
其次,分散投資風險。 市場上沒有永遠漲的標的,也沒有永遠跌的標的。在升息週期中,股市可能面臨壓力,但債券的殖利率可能變得有吸引力;反之,降息週期則有利於股市。建議可以考慮「股債平衡」的資產配置策略,像是把資金分散到股票、債券、甚至是房地產投資信託(REITs)等不同資產類別,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。如果覺得自己規劃太複雜,也可以考慮利用自動再平衡的機器人理財服務,讓專業工具協助您。
再來,善用數位帳戶與定期定額。 在升息環境下,許多銀行為了吸引資金,會推出高利率的數位帳戶,您可以將日常備用金或短期閒置資金放在這些帳戶中,賺取比傳統活存更高的利息。同時,不論市場是升息還是降息,堅持「定期定額」投資都是一個穩健的好方法。透過分批投入,平均成本,可以有效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。
最後,要提醒大家的是,投資一定有風險!中央銀行的升息降息決策雖然重要,但它們只是影響經濟和市場的眾多因素之一。經濟環境、國際局勢、地緣政治等等,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。因此,⚠️ 若您資金流動性不高,或是對市場不熟悉,務必在採取任何投資策略前,仔細評估自身狀況,並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,切勿盲目跟風。保持學習,理性判斷,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,穩健地保護好自己的財富。